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20101212參訪菁寮、林子內

繼12/4日參訪了土溝、頂菜園,這星期我們參訪的社區是菁寮跟林子內。



大伙們對這群動物非常感興趣。
 疑,我們不是去參觀菁寮嗎?為啥出現這麼多動物?
這裡~是菁寮國小裡的小型動物園,在都市小學裡,這些動物是不可能出現的,不過在這裡的動物,相信應該是所有師生的寶貝。

第一站的菁寮社區由黃永全執行長為我們做菁寮的解說。


菁寮:是藍染的故鄉,因種植菁仔(一種染料樹)因此被取名菁仔寮。 菁寮的繁榮,從清朝開始是舊官道、舊商道,生活機能便利,各種行業應有盡有。
菁寮的落沒,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及台一線帶來的交通便利,取代了菁寮舊官道,重要性降低才慢慢沒落,現大多為老弱婦孺。

執行長講了很多關於菁寮社造發生的事,如:三村資源整合的困難、派系多、外來團隊的規劃、並無在地化培訓在地人…聽了那麼多,想說什麼但我又詞窮,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除了社區本身所產生的問題之外,在社造上官方和社區永遠缺少交集,或許說跟本不想多交集去聽社區到底需要什麼,而是自以為是的協助,做出並不是在地社區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我有做就好,你們只要負責接受就好。
社造有些地方做好的樣子並不見得是原來那個年代的樣子,而是為了讓使用年限可以久一點而會用其他物品代替,如染布工坊屋頂本是竹造,但為能使用久一點而使用木頭,或是把木頭柱改為磚柱延長使用年限;或是標案價低而只能在國外尋找較便宜的替代,這讓我不禁思考著是否過個十幾二十年後,所有社造的東西都不再是台灣製。

菁寮老街,營造出讓老人們能活出存在價值,讓大家透過老人們說出自己的故事,更能了解這條老街的歷史過往,也了解這些人對於自己的產業多麼熱愛,他們賣的不單只是商品,也賣著他們的故事,可以感受這些老人的生命繼續發光發熱。

看著阿公阿嬤們認真的講著他們的故事,心也跟著溫暖了起來。
菁寮老街,營造出不一樣的時代感,更簡單的說應該是突兀感,在老街鋪大理石磚讓人有種錯亂的感覺,在地上的每家店門口的地上都有大理石刻的店名、在在墨林文物館前的柏油路上更有大大油漆寫著墨林文物館深怕人家不知道文物館在哪,聽說剛漆好時下雨有人騎車滑倒過。

菁寮所營造出的氣氛是…

更匪夷所思的是,很多造成社區居民困擾、突兀的部份,都是所謂專家團隊設計出來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到底能相信誰?要社造由政府協助是善意的,但必需要與社區人民達到共識,了解社區人民的需求、想法,一起打造屬於自己生活的社區,這樣才能有辦法永續。

告別了突兀的老街、快樂訴說自己產業的老人們,接下來就是到第二站了。


老師在林子內入口意象處先為我們解說林子內
林子內社區,由教會志工瑞銀姐為我們導覽


在導覽中發現,瑞銀姐對這塊土地是如此的熱愛。
 林子內的社造是由教會發展出來,一開始是由牧師帶著教會孩子一起去掃社區,掃久了社區的老人不好意思,就自己掃自家門口,久而久之社區就漸漸變乾淨了。

瑞銀姐為我們解說著一幅幅作品的意義,有早年在白河水庫旁放牛、耕作、林子內山上原生種鐵炮百合、教會故事…等,但並不是所有都是委外製作,有些馬賽克是社區內的民眾大家一起創作的。
牆上的畫、裝飾訴說著林子內早年的景象及教會意象

這三塊石頭都是心型的哦!
林子內保留了農業器具、菸樓、古井、老芒果樹

瑞銀姐帶著我們去未來靈修的場地,很美…很美…
瑞銀姐帶著我們參觀完社區,壁畫很美、風景很美,打著網誌思考著林子內到底是個怎樣的社區,我突然無法下筆,社造很美但我們並未多與社區民眾對話,在林子內只有約1/3人們是基督長老教會,那不是基督長老教會的人對於教會所做的社造是否能產生共嗚,住在社區的人是否因為社造而更愛自己的社區。

這二個星期參觀了四個社區,對於社造的概念從零開始,發現,原來每個社區的社造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本意是一樣的,要讓住在社區的人們認同自己的社區,從中也拉近了社區人們彼此的心、彼此的距離,唯有堅持著本意才能讓社造永續發展下去,若走偏了方向,要長遠的發展是很難維持的。

3 則留言:

  1. 林子內是一個很友善的社區,阿公阿嬤、年輕人等都會跟我們這些陌生人打招呼,這種感覺真的很好。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我們是受歡迎的。

    回覆刪除
  2. 到底要用什麼角度來看待社區才是對的,我想這很難有標準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有用心去感受每個社區各自的美麗與不足吧!

    回覆刪除
  3. 嗚~我臨時有工作不能去 好可惜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