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臺灣公共衛生發展史,公害事件如 RCA 工廠污染,鎘米污染事件,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中毒事件等,都和臺灣經濟發展的進程密不可分。 悲劇的開端 多氯聯苯(PCB)中毒事件又稱為米糠油事件。PCB 於 1881 年由德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到了 1930 代美國孟山都(Monsanto)化學公司開始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於工業上,如用於電氣設備絕緣、熱交換器、水利系統,以及其他特殊應用中。日本則到 1954 年才開始生產,但用量卻一直維持快速的增加,日本在 1954 年用量僅 200 噸,但到 1971 年用量高達 5 萬餘噸,17 年間用量增加了 250 倍。 由於 PCB 在自然環境中不容易分解,在生產加工、使用、運輸和廢物處理過程中容易進入空氣、土壤、河流及海洋,造成嚴重污染。1968 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區的一家油庫,在製造米糠油的脫臭過程中使用 PCB 做為熱媒,但因熱媒管腐蝕而滲入米糠油中,民眾在長期食用這種米糠油後導致中毒,因此這次中毒事件又稱為「油症」。截至 1978 年止,日本的 PCB 中毒患者共 1,684 人。日本當時成立「油症研究班」,以抽血方式分析病患血液內的 PCB 含量,同時建議服用液體石蠟、活性碳等治療方式,但效果不彰。 臺灣的 PCB 中毒案發生在 1979 年。那年 4 月初,臺中縣大雅鄉惠明盲校有多名師生出現皮膚變黑,長出像癩蛤蟆般的疙瘩,看起來像是長滿了青春痘的症狀。這些冒出的痘痘排出惡臭的油性分泌物,且又痛又癢。起初醫師認為師生的病症應該只是一般的皮膚病,後來該校的師長們認為可能是食用油所引起的食物中毒。 惠明盲校的前身可追溯至 1956 年,當時有一位美國基督徒在遺囑中捐出一筆款項而創設於臺北,原名「盲童之家」,後更名為「盲童育幼院」。1961 年遷至臺中縣大雅鄉現址。1968 年,西德基督教惠明盲人福利會接辦該校,再更名為「惠明盲校」。該校免費收容視覺障礙的學童,給予完整的國民教育、生活訓練,進而培養視覺障礙生獨立的生活能力。 雖然有來自國外的資助,以及極為有限的官方補助,校方仍需四處募款,才能落實盲生學費、住宿費全免的政策。1979 年初,商人主動至該校推銷價廉的米糠油,在經濟考量下,校方決定採購。 剛開始食用時,師生們並未察覺任何異樣,甚至覺得用新食用油烹調頗為美味。直到當年 4 月,許多盲童的皮膚開始變黑長痘痘,起先以為是青春痘或皮膚病,後來才知道這些叫「氯痤瘡」的痘子,也長在頸部、腋下,甚至私處,又痛又癢,擠破還有惡臭的油味。等到師生連指甲、眼眶也變黑,而且人數從 10 人迅速上升到 100 人時,皮膚科醫師與校方才驚覺到可能是食物中毒。校長陳淑靜當機立斷,封存所有食材及油品,一方面向政府機關請求查明原因,一方面透過擔任醫師的丈夫友人多方探詢可能病因。 自力救濟 參與調查 1970 年代臺灣的公衛、環保資訊及技術都嚴重不足,並無相關的儀器可以檢測食材及油品中含有哪些毒素,因此衛生機關無法查得原因。幾個月後,附近工廠員工也出現類似病徵,學校總務主任核對食材訂購清單,才發現他們都向同一家食品行購買油品,它的上游來源是彰化油脂公司的米糠油。 校長陳淑靜丈夫的張姓醫師友人,在這時想起十餘年前他在日本九州行醫時,曾經看過極為類似的中毒症狀。衛生局官員翻閱文獻,才發現 1968 年日本就發生過 PCB 污染食油的大型公害事件。 然而,政府仍然不敢發布米糠油可能遭受污染的訊息,一直到那年 10 月,日本九州大學檢驗惠明盲校所使用的油品及師生們的血液樣本,證實米糠油內的 PCB 確實是造成中毒的主因,政府才正式查封彰化油脂公司及它的經銷商。 那時,因食用彰化油脂公司的油品而受害的人數早已多達 2,025 人,團體受害者除了惠明學校的師生與附近工廠的工人外,還有苗栗縣南庄鄉獅頭山勸化堂的師父。家戶或個人受害者主要集中在彰化、臺中、苗栗縣市等中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米糠油較為便宜,食用者多屬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民眾。 事發後由於原因不明,惠明師生曾到處求醫。臺大醫院的醫療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是食物引起的中毒,並懷疑是汞或鉛等重金屬中毒,但檢查結果並無法證實。等到附近工廠發現類似案例,追查出使用同一家公司的油品時,也只是增加對食用油的懷疑,無法確定中毒的原因。 學術研究團隊的加入 根據臺大公共衛生團隊的調查研究顯示,PCB 中毒者多集中在臺中縣神岡鄉、大雅鄉,彰化縣的鹿港鎮、福興鄉,以及苗栗新竹的一些寺廟。臺中縣、苗栗縣與新竹縣患者使用的食用油是來自神岡豐香油行,彰化縣的部分則大多數向福興與鹿港兩家油行購買,食用油來源確實有集中的現象。經檢驗當時豐香油行封存與用戶退回的食用油共 39 件,都是散裝且含 PCB 的米糠油。而彰化縣油行的食用油,僅有 1 件檢驗出 PCB,它的來源與豐香油行相同,是彰化油脂公司。 至此,似乎證實豐香油行的油品有問題,且可溯及彰化的公司。在臨床上,豐香油行的全家人都有中毒症狀,彰化油脂公司負責人全家卻都平安無事,弔詭的是,彰化油脂公司的各種食用油未含 PCB,而該公司員工體內的 PCB 濃度卻高於平均值。後來在調查團隊的採樣檢體中,發現在該工廠的脫臭氣排氣口及下方的土壤, PCB 濃度特別高,顯示該工廠確實曾使用 PCB 做為熱媒。因此推論,在米糠油的製程中因使用 PCB 做為熱媒,而在脫臭過程中遭受污染。 臺大醫學院與附設醫院以生化學科董大成教授為首,組成研究團隊,針對流行病學、中毒病患的皮膚症狀,以及對眼睛、神經、免疫系統、腎臟系統、血液等的影響提出研究,同時建議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與多種維生素飲食,試圖加速排出 PCB,但效果不彰。 對下一代的傷害 當米糠油事件的調查告一段落後,臺灣省衛生處立即特別編列 500 萬元經費,安排中毒者至中國醫藥學院接受中西合併式的治療。遺憾的是,在省政府用盡這項特別經費後,中國醫藥學院的油症患者醫療計畫也跟著中斷。由於米糠油事件中的部分受害者屬於勞工階層,因此在 1981 年把凡是因執行職務,由雇主提供飲食,導致 PCB 中毒的勞工,都歸屬職業傷害的患者;雇主除應負賠償責任外,該病也列為「職業病」。 由於中毒者也有非勞工身分的,因此自 1992 年起,指定臺中縣神岡鄉衛生所為油症患者的巡迴醫療站,衛生局必須把油症就診手冊發給列管的患者,並給予個案登記的追蹤卡。患者除憑就診手冊就醫外,衛生人員須定期辦理追蹤訪視,並把他們的動態及病況變化填入追蹤卡內。為顧及臺灣民間的多重醫療習慣,政府單位也聘請資深中醫師至神岡鄉衛生所的油症患者巡迴醫療站為患者提供服務。 對 PCB 中毒者而言,受到的傷害終身難以抹滅。由於 PCB 性質安定,無法自體內排出,患者被要求定期接受抽血檢驗。它除了造成身體器官病變外,更可怕的是會垂直傳染給胎兒,尤其當時中毒者不乏工廠內的年輕女工,她們結婚生子後產下所謂的「黑寶寶」。患者的皮膚變黑,臉部、背部等身體外露的地方會出現含有惡臭又類似青春痘的病變,造成患者身心受創,這些都是無法用任何措施來補救的。 翻開臺灣的多氯聯苯(PCB)中毒事件史,雖然惠明師生及民眾食用的是私人公司生產的油品,事發時多氯聯苯的毒性資訊也有限,但事發之初,惠明校方主動積極提供重要的訊息,是整起事件能有突破性發展的重要關鍵,只是官方認為必須有科學性的證據才能公布真相。事發後醫療學術團隊雖加入研究,政府也制定相關醫療政策,但是對於病患及他們的下一代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臺灣社會是否在這次事件中學到教訓呢?值得大家深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